close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評論員熊志
  4日,浙江奉化市一幢只有20年曆史的居民樓突然倒塌。同時引起註意的,是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各地城市化建設提速,大批樓房密集建成。如今,許多樓房的建設年齡已經陸續達到20年、30年。有人擔憂,一些城市良莠不齊的建築進入“質量報複周期”。
  奉化市居民樓坍塌事故還在調查中,同時相關爭議接踵而至,比如過渡安置和補償標準等等,相信這些問題都會在接下來獲得妥善處理。不過,當奉化市塌樓事故將舊房質量危機提上議程時,需要及時回應並解決的,還有人們對其他諸多類似舊房質量的擔憂。
  頃刻之間,化為齏粉,此次事故樓房由此被定性為“粉碎性倒塌”。除此之外,它引發巨大關註的原因還在於,一段時間以來,類似“80後”“90後”舊式居民住宅,已經多次成為房屋倒塌事故中的主角,“質量報複周期”似乎不是空穴來風。隨著時間推移,一批建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且質量存在瑕疵的舊式樓房都將步入“衰老期”,以前未暴露出來的質量危機將逐漸凸顯。如何應對這種風險將是擺在眼前的重要難題。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這些誕生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舊式居民樓,還面臨著責任主體追溯困難的現實。由於處在改革開放、城市化起步以及房改肇始的時間窗口,房屋的產權並不明確,由此衍生出來的不僅僅是類似於奉化市塌樓事故中的補償標準問題,還有安全檢測、維修的成本分擔等問題。這批房屋恰恰又是在規範標準體系缺失的前提下建成,技術、資金、設計都有欠缺。在城市化拆遷改造中保留下來的舊式房屋中,有不少在產權與質量上存在雙重瑕疵。
  按照《民用建築設計通則》的規定,一般性建築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但這類建成於特殊時間階段快餐式的建築,往往只有二三十年的壽命。現在強調舊式房屋的風險防範,一定程度上是在償還歷史欠賬。短期來看,在香港等地實施的比較成熟的強制驗樓計劃,或可為複雜的房屋質量風險預防機制的完善提供必要經驗;長期來看,卻還需要以一種歷史的眼光來打造城市建築。這是因為,塌樓事故暴露出的房屋建設標準體系缺失之外,房屋壽命所面臨的挑戰還有地方城市化導致的規劃變更,而上述兩者,都指向建築的理念問題。
  在不少國家,有百年曆史的建築物層出不窮,比如,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則是74年。這些國家一樣經歷了城市的變遷,但很多經典的建築物保留下來,而且這些帶著歷史滄桑感的建築在質量上很少讓人擔憂。它和這些國家拒絕快餐化的城市建設,以歷史的長遠眼光來構建城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建築物的歷史感,對應著對質量和安全不容褻瀆的縝密設計,以及對城市時間厚度和歷史底蘊的追求。當然,在它背後,是明確的房屋產權意識以及發達的市場經濟之下一套優秀的建築標準體系。
  中國的城市化已進入新的節點,以前行進的誤區逐漸剋服。建築壽命普遍不長,不能說和這種誤區沒有關係。當下除了對舊式房屋質量的擔憂外,現代化的都市缺乏歷史底蘊和人文厚度的質疑同樣十分強烈。城市建築的時間長度及其安全繫數,可以說都與打造城市建築、推進城市化的歷史眼光息息相關。歷史的眼光意味著一種基本責任,一套完善的體系,一種對得起子孫後代的建築理念,而建築理念的這種堅守,帶來的將不只是安全。  (原標題:以歷史的眼光打造城市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e01aeswxj 的頭像
    ae01aeswxj

    碧昂絲-諾爾斯

    ae01aeswx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